• 半山云南餐厅顺利竣工

文/张本盛 (半山腰创始人)

Hi,半山腰开业了,在2017年六一儿童节这一天。


若按计划,在“半山腰札记”新业系列文章发完之后,“半山腰”餐厅就算正式营业了,但各种客观上原因,我们的开业整整往后延迟了一个半月,这样一来,原来新业文章已旧,几番斟酌,才有这篇新写的开业文章。这样也好,可再借此文对等待许久的朋友们致以真挚的问候,谢谢一路支持我们。


三年前和陈冰认识于一场饭局,没有相见恨晚,没有换杯推盏,我记忆中只是一场极为普通的饭局。那时的我,正在雄心勃勃的准备开一个新餐厅。餐饮这个万古不变的行业,很少有人愿意在空间、食物和人的关系上花时间和成本,也缺少这样的设计语言,受困于此的我,再次和陈冰沟通之后,很快决定一起来开这个的餐厅。餐厅的名字颇为难产,最后定为“半山腰”。后来魏星宇给这个品牌VI赋予了很有想象力的设计,这个设计当年在日本和台北的企业标识设计展上获赏,但那时的我并没有想清楚“半山腰”的定位和对我的意义。在2015年底,我们尝试开了一个社区店的餐厅,最终我取名叫做“无量山下”,同样没有想要起用“半山腰”这一个名字。


经营一年的“无量山下”在2016年底不幸被列入拆迁计划,在获悉拆迁无可避免的当晚,我静坐在“滇客滇来”的屋顶,冬天的夜晚没有任何过渡就已经降临,背后银河soho的灯光逐渐亮起,正对南方被四合院围绕的智化寺影影重重,新旧建筑之间同样没有任何的过渡,一切都泛起不真实感。我无数次问自己,在北京是对的么?在餐饮行业创业是对的么?我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?待拆的店、员工的未来等等在寒冷的雾霾中,变得浓稠无解,约瑟·坎贝尔曾说,这种困境好比当你爬到梯子顶端,忽然发现梯子架在错误的墙上。我忽然意识到,奋力攀爬许久的人生,久不见顶,正如年少长在无量山中,往下是盘旋而上的山路,往上是茂林修竹的山顶,而我自己,似乎凝滞在云雾缭绕的“半山腰”。


接下来的一个月,生活依旧兵荒马乱,依旧焦躁不安,没有顿悟,也没有可以照暖人身的阳光。2016年12月20日,我把写着大大的“拆”字的“无量山下”锁在身后,穿过九龙山地铁口时,寒风呼啸而过,如坠冰窖。之后三个月,我快速和侨福芳草地签订了“半山腰”开店的合同,和赵方及其设计团队开始“半山腰”的设计,同时重新拾起魏星宇设计的Vi和叶知设计的餐具。在这个过程中,无论是业主,还是所有的合作伙伴,以及身边的同事,都给予极力的付出,让这个项目在短短60天内有了现在的模样,困于心头的那些阴霾逐渐消散开来。


第一次开餐厅是在胡同里面,承蒙顾客和媒体的偏爱,餐厅获奖无数,但我很少出席颁奖仪式,原因无他,仅是因为半路出家进入这个行业,一知半解甚至是谬误之处颇多,珍惜这个行业给于的滋养,却不愿将这些放在聚光灯下影响他人。在这个时代,相信道不远人则难以求得生存,我却希望保持一种审慎的心态,希望所开之店能保持相应的审美和品质,能不愧对任何推门而入的顾客。


作为一个云南餐厅,其根在于云南,尤其是我成长的大理。这片土地到目前为止还称得上是赤诚的,这种赤诚可以让人坚强而有力,而孕育出来的人、文化和食物,是本色的、健康的。因此这个餐厅的空间表达上,我们重新梳理了对云南的认知,让一切回到可以让人信任的本质上来,回到在这样的空间中可以感知自己的所在。而在食物上,我们也不再局限于民族的、原生态的状态,而是回归到食物本身应有的情感和灵感。


开业之前的内测中,我尝试着观察我观察到的每位客人,或者焦虑,或者急促,发现每个人生活背后,很难有轻松自在,每个人都需要推着巨石上山,都处于“半山腰”。在七年之前的“滇客滇来”菜单扉页,我写下了“愿所有的朋友们都欢喜安乐,无忧无惧”。在今天“半山腰”的开业文章中,我却希望打碎重建、希望抵达真实,希望攀爬半生,重生依旧如少年!


祝大家六一快乐。